每逢两会期间,民生话题总会引起代表和委员的热情关注。这次广州两会,医院门口的拥堵等问题让多位“院长级委员”集体吐槽。
确实,广州市区各大医院门口的“催命堵”现象已多年,尤其就医高峰时,常常外面的车排长队进不去,里边的车又出不来,连救护车进出都受影响。有些急诊患者,心急火燎,开着车在医院周边兜多少圈也难找停车位。拥堵还连累到过路车辆,路难走、车难过,市民一肚子怨气,拥塞嘈杂的环境甚至让一些医护人员上班都觉得堵心。
医院门口的拥堵映衬出城市毛细血管的不畅,但这些微观“梗阻”却与整座城市的宏观交通治理密切相连,诸如公共交通接驳欠缺、没有急救车绿色通道、缺少社会车辆即停即走通道,交通服务水平不高等等。由此,也引发一些委员们更高层面的思考。曹志伟委员就提出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的提案。他还许诺,如让其参与大学创建,愿拿出10亿元启动资金。即便不能,他也愿个人捐1亿元力促此盛举。
无论吐槽、建议,还是创办交通大学的提案,都反映出委员们对当下羊城交通现状不满及尽快提升交通服务的迫切愿望。面对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汽车时代的不期而至,道路交通屡陷被动局面,尤其是诸多公共场所及交通要道的拥堵和停车难问题,不仅影响到市民出行及日常工作生活,拖累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对整座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近年来广州公共交通的变化有目共睹,从城市道路的拓宽及拥堵黑点治理,到公交、地铁线路的快速延伸覆盖,再到道路通行的智能化管理,城市交通的硬件建设成就前所未有。尽管如此,在城市规模魔幻般的膨胀及私家车的汹涌狂潮面前,交通运行及管理依然不时要应对“猝不及防”的尴尬局面。
或许,我们低估了汽车时代对城市规划、基建及交通管理的综合配套服务要求,加之缺乏大交通专业人才,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而事倍功半。特别是对一个超大型城市来说,公共设施布局、瞬间的人车流潮汐,以及变化的产业格局,都需道路交通及管理的适时而变。局部交通黑点及“毛细血管”流通不畅,虽则映射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到位,但本质上也是城市缺乏大交通的公共服务理念。
而这种动态化的科学管理,恰恰是当下许多城市的短板。显然,我们虽然步入了汽车时代,但交通管理理念及人才应对,却仍在传统模式中徘徊。
委员建议广州创办一所新型的“交通大学”,正是为了应对大交通时代对高层次专业人才之所需。不仅是广州,即便在全国,汽车时代的城市大交通管理都是个崭新课题。单靠引进人才恐怕只是杯水车薪。相对于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现代化思维及管理技能的专才短缺,无疑更为紧迫。广州的公路客、货运量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放置全球,同时拥有空港、海港、铁路港,且空、海港吞吐量排名列世界前20的城市,我国也仅有广州与上海两市。广州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已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而获国务院批准。未来广州将面对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国考”。在此进程中,需要大批既有全球化视野,又熟悉城市交通运行管理的本地化专才。对于一座现代化的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来说,人才无疑是那枚“核心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