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全国最早提出都市农业的城市之一,2012年市政府更是明确提出“发展都市型农业,狠抓菜篮子工程和食品安全工程”的要求。不过,蓝皮书报告指出,广州的都市农业落后于国内主要城市,在省内也未体现出先进示范作用。
国际都市农业促进小组2005年选定了中国区域第一个“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至今仅有4个中国城市入选,分别为: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至今未能入选成为试点。
以武汉市为例,2010年,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已突破9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高达3.38: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广州市在2010年的加工农业总产值为755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34:1,差距显而易见。
在省内,广州也落后兄弟城市。如珠海市实现了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三者共赢的“斗门模式”;深圳“总部+基地”模式,种植基地遍布黑龙江、广西、江西和湖北等地,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农产品品牌。
问题2:主要指标是个大杂烩
2013年,广州正式公布了“都市农业主要指标”,共有17项一级指标,包括:都市农业总收入,增加值,实现利润,实现税金,种子、种苗销售额,观光休闲旅游总收入,接待观光休闲游客人次,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规模比重,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幅射能力,带动本地农户数,绿色农产品个数,绿色农产品产值,高新科技农产品个数,高新科技农产品产值,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
不过,蓝皮书指出,该套指标体系并未全面反映广州都市农业的现状及特点,是个“大杂烩”。从“都市农业主要指标”可以看出,一些根据不同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发展起来的新兴农业,被直接纳入到都市农业的统计中,试图通过产业相加来形成广州的都市农业,例如观光休闲农业、集约型农业、绿色农业、高科技农业等等。其出发点虽然无可厚非,但却把广州的都市农业描绘成一个缺乏产业特色和地区个性的大杂烩。”
其中的不合理处在于:设施化的高科技农业、规模化的集约农业、产加销的一体化农业,并不构成都市农业的本质特征,城郊型农业、乃至乡村型农业同样可以具有这些表现;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业,不仅城郊可以有、城市化程度极低的偏远山区也可以有。
报告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对自发生长的都市农业这一新生事物缺乏调查研究,对Urban Agriculture这一舶来概念的产生和变迁也缺乏了解。”
蓝皮书认为,都市农业不仅服务于城市,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多种需求,而且要与城市高度融合,除了劳动对象相对特殊外,与城市其他产业具有一致性。这都是都市农业区别于城郊农业、乡村农业的主要特征。
问题3:生猪自给率最难达到明年“菜篮子”目标
蓝皮书指出,保障城市供给,是广州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目的。根据2013年市政府的设想,到2016年,广州的蔬菜、鸡肉、塘鱼、奶自给率保持或达到70%以上,生猪自给率达到50%以上,自主供应率达到70%。
2014年,广州的蔬菜、禽肉、淡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1.1%、0.1%,但肉类总产量下降幅度高达18.7%。生猪自给率和自主供应率将是2016年“菜篮子”工程最难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