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導,【解說】香港近年也出現了酷似北京798藝術區的景觀。隨著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原先的製造業逐漸“北移”到內地,在香港曾經喧囂的工業大廈也從80年代起開始陸續空置。然而,近幾年,天臺農莊、室內滑雪場、私房菜、畫室、潮流小店等,開始陸續出現在外墻斑駁、風格粗獷的工廠大廈中,別有風味。
茶餐廳、警察局、教室、地中海風,推開一扇扇門,功能表、鐵牢房、黑板等道具惟妙惟肖。在香港曾經最大的工業區觀塘,一間昔日的工廠廠房被包裝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按小時出租,吸引客人來舉辦生日派對、朋友聚會或是公司活動。香港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僅為15平方米,因此,私人空間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有市場的“商品”。20多歲的周志釗是這些“商品”的老闆,目前,他已經在觀塘的工廈裏開拓了10多間主題房。周志釗告訴記者,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工廈的租金要比商業寫字樓低許多,選擇工廈,讓他的創意得以成功實現。
【同期聲】 工廈創業者 周志釗
因為始終工廈的租金算比較便宜 所以其實對年輕人來說 就容易接受一些 再加上年輕人的思維或者思想或者想法會比較有創意 可能會想一些新的創意
【解說】同樣是曾經的工業區,香港島南部的黃竹坑正逐漸變成藝術空間的新樂園。在這裡,香港人許劍龍經營著自己的畫廊,他告訴記者,黃竹坑的工廈空間大、租金低、與市區的距離也合適,是藝術創作和經營的理想選擇。
【同期聲】 工廈畫廊創辦人 許劍龍
在工廠大廈裏面有一些很大的空間,你是可以,其實我們做當代藝術的,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一種創意和力量,可以將一些新的思維可以在一個這樣的原始工廠區發揮出來,我覺得這方面很多時候會有這些這樣的特點吸引畫廊或者藝術家進駐。
【解說】事實上,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對空置的工廠有巨大的興趣。早在2000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師生就挖掘了火炭工廈的新用途,隨後包括繪畫、雕塑在內的近百個各式藝術工作室進駐,使火炭成為香港最知名的藝術集群。其後,香港觀塘、柴灣及港島南部的工業區紛紛進入香港藝術家的視野,并在近年發展初見規模。
而近年來,香港的不少舊工業區,也已經被容許發展辦公室、商業及非污染工業。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了善用工廈的措施,鼓勵重建或改裝整幢工廈。政府在政策推廣時表示,香港的工廈一般樓面開闊、樓底較高、樓面負荷量大、走廊寬敞,並裝有大型升降機,非常適合發展辦公、商業服務、科研、學校、會議展覽以及娛樂會所,發展潛力巨大。而由於建設時間早,工廈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較優越,相比同地段的商業大廈,租金的優勢也很高,因此,條件非常誘人。根據特區政府發展局的數字,截止到2016年6月底,特區政府已經接到126項改裝或者重建工廈的申請。目前,特區政府還在繼續完善相關的政策,加快推動工廈轉型,讓越來越多的舊工廈實現“重生”。